但失败和挫折永远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有好的心态,锲而不舍,敢为人先,挑战前人所未知。
纸条上的电磁二字,指的是苏东林毕生的科研追求电磁学。但是,如何才能避免呢? 至少他得先来课堂上课吧?只要他能来上课,我就有办法让他喜欢上我的课。
这是一门以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著称的基础理论课,内容抽象难懂,然而在学生逃课并不新鲜的大学校园,苏东林这门课程的学生缺勤率却几乎为零,更有学生因为成了她的研究生,最终改变了志向,毫不犹豫地投身国家科研一线。既然如此,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是可以影响和教育这些学生,就像当初我们的老师教育我们那样。但苏东林却要为此付出更多精力,因为她的一堂课可能会有三四百名学生。作为当地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状元,父亲在南开大学读到大三时,便提前毕业,到刚刚成立的塘沽化工学校教书。在电脑备课早已稀松平常的今天,苏东林依然保留着一叠厚厚的教案纸。
我们是电磁团队的一员,电磁安全,重任在肩,矢志不渝,敢为人先,电磁之魂永相传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苏东林的良苦用心体现在很多不易察觉的地方。他组建并主持四川省超硬材料协作组。
他笑着说:这有什么,我再给你们做。(本文节选自《贺张兴栋先生从教60周年纪念册》,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系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3-09-15 第4版 印刻)。更重要的是张老的学术贡献与人品,值得大家热爱与崇敬。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张兴栋就开始了材料科学的研究,研发出立方氮化硼、高强度人造聚晶金刚石及其磨具、刀具,以及等离子喷涂超深井硬地层人造金刚石钻头。
1990年,张兴栋及其团队在做颌面骨整复实验时,将多孔磷酸钙陶瓷埋进动物肌肉中,偶然发现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经过一段时间竟然变成了骨头。1941年,因生计困难,年幼的张兴栋随母亲迁居成都,投奔外祖父母及大舅。
虽然我没有读过先生的研究生,不过先生长时间的言传身教及我近距离耳濡目染,使我早已坚定地认为先生就是给我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张兴栋利用骨诱导技术,让小伙子的下巴长了出来。(作者系张兴栋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小组成员,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档案馆) 1956年,张兴栋在四川大学荷花池畔。作者:毕玉 甘露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9/15 8:28:1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张兴栋:从硬到软的新材料,从无到有的话语权 ■ 毕玉 甘露华 张兴栋(1938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上世纪90年代,发现材料可诱导骨形成,建立理论雏形,首创骨诱导人工骨并推广临床应用。他本人就是这样实践的。与会科学家的反应几乎是一边倒:无生命的生物材料怎么可能诱导有生命的机体组织和器官再生或形成?一时间,非议声不断。在众多质疑声中,张兴栋坚信:生物材料骨诱导作用的科学机理可以讨论,但实验的事实不可否定。
1978年,其团队的研究成果获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与此同时,张兴栋还结合骨诱导理论,对羟基磷灰石与胶原结合的复合材料开展了实验研究。
素不相识的学生有家庭困难,他挺身而出、带头捐款。通过对外交流,张兴栋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意识到与世界互通有无的重要性。
在那个年代取得这些研究成果显得尤为珍贵。小小的一件事情透露出他在科学研究中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胸怀,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而2018年6月在成都举行的国际生物材料定义共识会尤其有意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生物材料领域领军专家参会。三则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人受益于研究应用的成果。1万多张老鼠、猴子、猪等动物的切片和大量实验佐证了科学机理,从基因激活、基因表达探寻理论路径证明了理论模型。跃跃欲试的态度既恳切又率真。
后来,他找到了张兴栋。加入先生团队后的这些年,我在先生带领和指导下工作,并有机会亲历了中国和世界生物材料史上的重要会议和活动。
在那之前,我已通过学术论文认识他很久了:作为在世界上代表中国生物材料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先生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在生物材料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SCI论文,开辟了骨诱导生物陶瓷的研究领域,成为世界生物材料界的顶尖专家之一。有10多万例病人使用了骨诱导材料,全国90%以上的人造关节都在使用他们发明的材料涂层技术。
随后进一步开创性地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产品,开辟了生物材料发展的新途径。21世纪初,发现亦可诱导软骨等形成的材料,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即无生命的生物材料通过自身优化设计,可诱导有生命的组织或器官再生,开拓了生物材料发展的新方向。
1990年,张兴栋团队与成都军区四五二医院正式合作,建立起医疗临床试验与教学试验相互打通的完整科研体系。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羞于谈钱,但我就是要找钱回来。2008年,在第八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上,张兴栋关于骨诱导现象的研究报告被列为第一个大会报告,标志着他的理论开始得到国际生物材料学界的认同。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他们从最初与丽珠得乐、成都军区四五二医院合作,到之后与上海张江工业园、五粮液集团联手。
1953年9月,张兴栋升入成都七中高中部。校内校外,他从不要求待遇。
①2012年6月,师昌绪院士为张兴栋院士(右)颁发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聘书。这样,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实体,能够更方便地与企业合作,进行种植牙技术及更多生物材料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和先生持续且相互信任的交流沟通,终于促成我辞去在美的全职工作,下定决心回国报效。我和张兴栋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4年12月美国新奥尔良召开的Bioceramics17会议期间。
2020年5月,以首位亚裔学者身份荣获第14届Acta Biomaterialia金奖。②2014年9月,美国国家工程院霍利迪主席(左)和莫特院长(右)为张兴栋院士颁发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证书。2005年至2011年,我和先生多次在美国生物材料年会中见面和交流,其间我也曾组织过海外华人学者和以先生为代表的国内学者之间的恳谈交流会。临近高考,张兴栋把目标锁定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但遭到班主任郭耀的反对:祖国建设急需人才,你应该去学理工科。
初中时期,用张兴栋的话来说,他是一个费头子娃娃,爬树、下河摸鱼、旷课,早自习躲在宿舍睡懒觉。从螺丝、钳子到模具、钻机,很多东西都是他们摸索制作出来的。
1974年至1975年,张兴栋和他的团队研制出金刚石聚晶,同时研发出高强度人造多晶金刚石批量生产技术,并首创等离子喷涂人造金刚石钻头加工技术。不久,成都解放,1950年3月,母亲把张兴栋送到部队文工队当了一名小战士(宣传员)。
他的团队最新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也应用于治疗骨肿瘤和预防肿瘤复发方面。他表示,有了资金,一则可以推动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取得更多成果。